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建工作 > 主题教育 > 正文
 
又逢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”,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
2019年12月16日 12:50      浏览:

又逢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”,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      

新华社2019-12-13       

南京       

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、艺术和政治之都       

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      

千百年来,这座城市       

印刻着时光变迁的历史轨迹       

流淌着中华文明的涓涓长河       

然而       

82年前的今天,这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      

1937年12月13日       

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       

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      

大量平民及战俘,被侵华日军杀害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      

据统计,至少有30万人       

没能等到秦淮河畔下一个温暖的春天       

今天是第六个       

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      

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       

我们讲述四个故事       

触摸历史深处的深重苦难       

感受她的顽强、坚韧与不屈       

1

惨烈与悲壮       

“全体战死”血战到最后       

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      

南京城东南的光华门巍然伫立       

那里是当年最激烈的战场       

日军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       

试图打开突破口冲进城内       

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       

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       

为了夺回城门、堵住城墙缺口       

整排整连成建制的中国官兵前仆后继       

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       

谢承瑞给身处武汉的妻子信中写道       

“中枢决意守城,余意甚慰。       

杀敌效命,在此一举……       

此次战争,造出多少世间惨事。       

期望倭寇早日肃清,山河亦然无恙。”       

战斗一次次打响       

谢承瑞因烧伤而发起高烧,但他依然坚守在城头督战       

直到司令部转达了撤退命令       

已经陷入昏迷的谢承瑞,在纷乱中不幸壮烈牺牲       

光华门一战据日军第6师团战史记载:      

“敌人是以‘全体战死’为口号一直血战到最后”      

这是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      

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      

守护者们的背后是父老乡亲      

脚下是挚爱的土地      

他们前仆后继、万死不辞      

2

身中37刀成为“活证据”生死诉讼只为侵略者承认罪行      

日军侵占南京后      

李秀英因怀有七个月的身孕      

只能与其父在地下室避难      

丧心病狂的日本兵没有放过南京任何一个角落      

他们闯进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      

性格倔强的她与三个日本兵殊死搏斗      

脸上、身上、肚子上被刺了37刀      

日本兵走后她经过医生抢救虽保住了性命      

腹中的胎儿却不幸流产      

李秀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     

也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      

她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,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     

向世人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     

每一次讲述的过程,都等同于将她内心的伤疤      

一次次无情地揭开只为争回应有的公道      

然而没有等到胜诉判决书的那一天      

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     

“那么多的罪行罪证,他们不承认,我这口气咽不下去”      

这是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     

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      

纵然历尽万难,也要让真相昭告天下      

3

他保护苦难中的百姓,记录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      

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      

被很多中国人熟知,他叫约翰·拉贝      

在日军的屠刀残忍地挥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时刻      

他联系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,设立了“南京安全区”      

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      

拉贝和日军斗智斗勇      

有一次,他亲眼看到几个日本兵      

把中国妇女拖到房间里施暴的时候      

他不顾个人安危,冲上去从背后抓住日军的衣服      

把他们推了出去      

除了全力庇护安全区的民众      

拉贝还写下了著名的《拉贝日记》      

记下他目睹的日军暴行      

这本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,被誉为中国版的“辛德勒名单”      

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     

82年前以拉贝为代表的      

众多国际友人冒着风险      

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      

并记录下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     

这一缕血雨腥风中的人性光辉      

冲破了焦躁、恐惧和哭号      

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善良本性,永远写进了史册      

4

他有7个父母,6个名字      

花了60年“回”中国故乡      

“在我身上,流着日本人的血,长着中国人的肉”      

他叫中岛幼八,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     

他一生拥有7个父母,6个名字      

一个名字,就是一段人生      

出生于二战期间的中岛幼八      

幼年随父母作为“日本开拓团”成员来到中国东北      

日本战败后,他在濒死边缘被中国农民搭救      

被养母和三任养父相继抚养      

在中国农村作为“来福”长大      

侵略者后代的烙印,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      

在矛盾中他一次次拒绝了生母让他回国的召唤      

后来,他的中国老师告诉他      

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     

回到日本可以为日中友好做贡献      

少年的心结才逐渐打开      

16岁的他匆匆登上遗孤回国的最后一班船      

一边是生身祖国 ,一边是情感故乡      

两个国家就像他的两个母亲,同样地无法割舍      

在久居日本的年月里,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岛思华      

用日中两国文字写下自传《何有此生》      

他带着书从日本一路坐飞机、汽车、拖拉机      

穿过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,穿过一生的回忆      

终于回到了养父母的坟前……      
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四千多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      

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一万人      

他们说:“日本是祖国,而中国是故乡,不能忘,因为那是为历史负重前行!”      

善良包容的中华民族      

在最艰难的岁月里      

也要点亮一盏善意的明灯      

星星点点汇聚在时光的长河里      

播种下最珍贵的良知与和平      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      

那些伤痛,永远难以抚平      

那些记忆,注定无法湮灭      

今天,千年金陵在落日余晖映照下      

更加巍峨庄严、秀美多姿      

82年前      

发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,和一个伟大民族的英勇、坚韧与包容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     

将永远被铭记      

勿忘南京!      

勿忘“12·13”!      

勿忘她绵延千年      

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      

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      

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      

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      

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     

今日抬首      

再见她挺拔身姿      

历史永远书写在那儿      

中华民族永远站立在这里!      

来源:新华社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     

责任编辑:谷士欣       

 

网站声明:转载或引用本文,须注明本文出处,违者必究

 

 
        友情链接:
  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  •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
  •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
  •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
  • 天津市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
  • 天津市政府采购网
  • 科学出版社
  •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
  • 机械工业出版社
  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
  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
  • 人民大学出版社
  • 人民邮电出版社
  • 电子工业出版社
  • 化学工业出版社
  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
  • 中国农业出版社
  • 中国林业出版社
  • 高等教育出版社
  • 清华大学出版社
  •       版权信息:

    Copyright © 2004--2017 by 天津农学院 rights reserved
    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2号
    电子邮箱:
    vbsclub@tjau.edu.cn
    电话:23786730    传真:23786730
    津ICP备:14005838号      津教备:0110号